close

 觀察了蘋果, 微軟, 谷歌, 亞馬遜, 宏碁, 華碩等公司的消長之後有了許多的心得:

  • 看微軟的變化. 微軟始終就不是最敢衝最創新的公司, 但是他們卻是技術最佳的整合者. 許多技術觀念他們或許不是最早發明者, 但卻總是最佳的使用技術與整合至各個系統與產品的公司. 他們的運作概念很工程師, 工程師的理念來自於紮實的技術是最佳的保障, 最佳的架構理念可以有最佳的產品發揮空間. 而產品設計與分析來自於它的價值鏈. 一個暫時賺不了錢的技術跟產品是很難很早冒出頭的, 這是因為沒有訊息可以供証明說它幾乎肯定會賺錢. 創新的產品必需來自於某些個人的直覺, 洞察, 堅定與超強的執行力. 這無法証明什麼東西一定會成. 所以在微軟裏面, 這樣子的東西很難太早冒出頭. 而之前的成功也讓他們習慣於主宰市場, 因為握有作業系統, 所以想要坑殺任何一家軟體公司變得輕而易舉. 只是現在市場變得很快, 在PC上, 他們是老大, 他們也很早就切入了行動裝置, 但是老大心態讓他們坐失了坐大的機會.

 

  •  谷歌的成功來自於搜尋業務的獨大. 他們冒險做對了一件大事, 就是搜尋的重要性. 搜尋符合人類對於認識整個世界的所用的技巧. 分類或者行銷去推廣內容或知識, 再怎麼做對一舨使用者都是很有限的, 例如YAHOO!知識, 拍賣等, 那是因為知名度夠大所致, 但是全世界的網站不只如此, 一個超大型網站跟整個世界的資訊比起來, 整個世界的資訊顯然龐大多了. 而使用者唯一可以去找尋全世界資訊的方法就是使用搜尋. 所以GOOGLE成功了. 而且這個進入點跟店面有類似的效果. 當人潮一旦聚集起來時, 它就會有供與給雙方的吸引力. 這個吸引力會讓GOOGLE很容易的維持住自己的賺錢模式. 很不錯的是, GOOGLE持續用很聰明的方式在擴充自己, 最大的一個賣點就是整合了大量的開放原始碼. 這是很妙的一招, 開放原始碼因為遊戲規則之故, 雖然可以很容易的吸收到各式各樣的軟體資源, 但是卻也因此把自己綁住了, 也因此很難找到一個好的賺錢模式. 而GOOGLE的收入來自於搜尋廣告, 因此使用開放原始碼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事, 因為它不需要靠賣軟體賺錢. 然後GOOGLE再加上第三個關鍵的點子讓它的獲利模式變得更穩, 那就是提供給使用者源源不斷的新鮮好玩的產品跟用法. 原本這每一個好玩或者好用的產品都需要靠賣軟體來賺錢, 但是它卻因為有了牢靠的收入, 所以它不需要收錢. 所以搜尋業務撐起了收入, 開放原始碼大大的讓他們可以不用從零開始(間接也強暴了開放原始碼社群, 難怪社群現在對GOOGLE又愛又恨), 然後再提供給使用者源源不斷有趣而且又新鮮的用法, 如此他們變成了一個難以打敗的大公司. 對軟體公司來說, 現在GOOGLE的惡劣比起微軟更甚, 至少微軟在一定程度上是軟體公司的支持者, 只要他們不要再拿作業系統壓人. 但是GOOGLE的商業模式是破壞性的模式, 原本軟體公司靠的是寫軟體賺錢, 但現在呢? 看看導航軟體就知道了, 要寫出圖資軟體需要時間, 弄出完整圖資更需要資源, 所以原本的公司TOMTOM, GARMIN, PAPAGO, 原本都是市場的勝利者, 但是現在卻變成了汲汲可危的公司, 因為GOOGLE開放了GOOGLE MAP, 拿這個MAP當成免費的資訊讓使用者愛用, 想想在六七年前GOOGLE MAP資訊不足時, 我們還是會用圖資軟體, 但是GOOGLE的多金讓他們做了像街景, 衛星圖資等一般軟體公司很難做到的功能(在全世界所有的主要道路上拍360度照片, 而且還每一兩年要更新這得花多少錢啊....居然還免費提供; 還有一份全球可以放大到幾乎連人都快要可以看到的圖資又要花多少錢呢?). 以一個軟體公司來看, 怎麼能不恨GOOGLE呢? 再加上APPLE的APP STORE, 流行起來低價軟體, 軟體公司真是要哭哭了.

 

  • 蘋果的成功別人都說是他們厲害, 其實對我來說卻一點也不. 在我看來, 蘋果風格二三十年來幾乎沒變過, 當然, 他們的風格一直是我從大學時代就很愛的風格, 就是把科技完全的融入生活中, 是讓科技適應你, 而不是讓你去學習科技. 但是, 當你想要成就一個大夢想時, 獨裁是免不了的. 而對蘋果來說, 成也因為獨裁, 敗也因為獨裁. 從APPLE II開始的成功, 他們就塑造出STEVE JOBS很鮮明的風格, 把科技弄得自然一點, 是的, 跟我的想法非常像. 不過要成就一件大事就是要能掌控所有事, 也因此他們從晶片設計與製造, 系統設計與製造, 甚至規格的設計, 到作業系統的設計與實作, 到軟體的設計, 全都自己包了. 好處是整個成本可以自己控制, 而當然也可以按自己的方法去設計出好產品囉. 不過在十幾年前的問題是, 大多數人都不認識個人電腦, 或者說電腦是屬於尖端科技, 能漂亮當然很好, 但是有比較重要. 所以當PC以開放的態度讓它自由發展時, 就注定了個人電腦發展會讓價格快速下降. 而蘋果當初的野心也就被這個價格, 開放而產生的快速累積資源給打倒了. 一台個人電腦賣4萬元時, 蘋果電腦還得賣個7~8萬, 而且還不太快, 而且也沒什麼熟悉的軟體可以用, 而且那一堆PC用的週邊它全不能用......誰要啊. 這也逼得他們不得不去妥協, 在十幾年前, 他們到處宣稱蘋果電腦也可以執行WINDOWS喔, 當時我也好奇的去看了一下, 結果跑Windows 3.1的速度慢到實在有點看不下去, 因為它的CPU根本不是x86的, 而過邊規格也都不太一樣. 所以很快的就沒落了. 在不久之後, Steve Jobs也被趕出去了. 到2000年, 幾乎大家都認定蘋果會倒了. 這時侯賈伯斯回來了. 他又把他那一套給帶了回來. 他給了三套最重要的東西: 1. 善用PC產業的優勢, 搞自己的硬體一定會掛, 再怎麼樣也不可能拼過PC整個產業所帶來的價格優勢, 所以放棄整個製造的部門但是留住需要的設計部門是省錢重要的一步, 善用PC代工業, 可以拿到最好的成本, 這是很聰明的一招, 因為這讓他們在硬體成本上立於不敗之地. 然後再把OS給換掉. 維護一個作業系統的成本是不可思議的大的. 以目前的公司規模來說只有微軟才有辦法整個自己搞還可以弄得很好(因為它可以靠作業系統賺大錢啊), 所以很聰明的拿起UNIX來改, 只做UI層, 系統層就是拿來調就好了, 至於其它相關的系統軟體, 像是編譯器, 系統函式庫啦, 就用開放原始碼啊. 多厲害啊, 把成本省到了一個極致. 所以開放原始碼也成就了GOOGLE跟APPLE啊. 2. 把原本蘋果精神給帶回來, 就是科技與生活的概念, 這也是PC產業走到後來因為價格緣故所產生最大的問題--不重功能與用法, 只重視價錢. 說真的, 在PC產業裏, 真的重視user experience的只有微軟Microsoft而已, 很奇怪吧. 所以這個觀念可以讓他們的"類PC"產品變得很不一樣. 3. 要找到現金流入. 因為.COM熱, 網路技術的成熟, 所以讓線上訂閱媒體變得可能. 這點Steve Jobs真的很厲害了, 要很了解使用者, 了解媒體公司, 了解硬體產業, 才有辦法串出一個恰到好處的產品:iPod. 在當時, MP3隨身聽到處都是, SONY還在弄MD也在試MP3, 但是他們的思考邏輯都停留在傳統的隨身體, 就是要去買CD, 買錄音帶, 或者把電腦上的音樂寫到隨身聽去. MP3隨身聽比MD好的是, 插個USB線就行了....但也就這樣了...一點也不方便. 當然, 我相信像SONY當初都有想到賣線上音樂, 所以他們的傳音樂軟體也都會提供線上音樂資訊...但是就是不能買, 原因當然也是因為唱片公司怕極了MP3啊. 不過Steve Jobs看出來了, 這只是一個執行上的問題, 並非不可行的. 硬體成本因為MP3隨身聽的流行, 所以硬體成本不高, 而他們也不用去解釋什麼叫做MP3隨身聽, 而蘋果的美學設計向來是大家喜愛的, 再加上仍然有一票蘋果迷. 然後最重要的是打通了唱片公司這一關, 那就是:既然擋不了, 不如自己帶頭在線上賣. 對唱片公司來說, 他們本來不預期會賣多少, 因為他們認為多半的使用者還是會盜拷, 只是APPLE這麼說了, 有人買總是可以多點收入嘛. 所以就給了可以幫助APPLE去推銷的好價格. APPLE就把這個市場做出來了. 所以我說啊, APPLE會有今天的成就說真的是環境使然, 否則他們做的東西真的那麼獨一無二嗎? 沒有呢, 所有的產品在之前都已經有了啊, iPod? 之前早有一票MP3隨身聽了, 線上音樂? 亞馬遜也在賣啊? iPhone? 早在幾年前, 日本的手機市場早就很習慣用網路了, 只是他們被包裝成電信商的服務罷了. iPad? 平板電腦早就推不知幾年了. 不過這些東西都是他們做大的. 差別是蘋果當初的風格.

看看現在的微軟, 其實我真的很佩服. 在4年前, 我下定決心去敗一隻阿福機時, 對微軟真的是罵到不行....為什麼? 喔, 很簡單啊, 因為那時我認為應該要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侯了, 所以我天真的認為那時的WM手機應該不錯吧, 看看HTC的廣告也這麼認為, 而且很討厭的是店家都不給試玩...真的是見光死的心態, 所以花了1萬5去買了回來, 結果才一開機就會LAG......然後又看到Windows Vista的出貨狀態. 本來就想說微軟真的該掛了吧. 沒想到給APPLE給GOOGLE打擊了之後, 突然變了個樣式的, 開始從Windows 7, Windows Phone 7, XBox Live with Kinect, Bing...每一個真的都是一時之作. 其實ZUNE也是. 不過在看了這一陣子的發展之後突然覺得我並沒有那麼了解市場. 直到現在, 我大概有了一定的心得了吧.
其實也很簡單. 消費者市場其實一直不像企業市場, 是比較有清楚的目標的. 消費者市場說穿了就跟衣服一樣, 是靠流行, 靠話題, 靠形象的. 技術呢, 絕對是一個加分, 但是也只是一個話題而已. 人們決定買或不買大部份人都沒那麼邏輯, 而且買之前也實在無法搞得太清楚. 所以大部份人買的心態, 首要的大概都是風評, 然後看美學, 然後看功能, 然後看會不會用. 而且美學佔了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就像袋子, LV的袋子, 只要把LV拿掉, 那個價值馬上掉了一大半. 美重不重要, 當然很重要, 但是公司形象也不可或缺. 致於技術呢? 我實在很少聽到買LV袋子的人會去討論袋子的車工跟造型哲學呢.
所以現在是蘋果最紅的時侯, 會紅多久? 其實也很簡單, 因為PC OEM也不是省油的燈, 他們始終會找到屬於自己的路的, 看看Windows 8跟Ultrabook就知道了, 那還只是第一步而已. 而品牌其實也有壽命的, 就像SONY. 就算APPLE一直維持的很好, 但總有一天, 消費者也會像是吃美食一樣, 好吃的東西吃久了也會想換, 不是他們做不好, 而是想換口味了, 換口味不是手工的問題, 而是看到那個名字, 所有的感覺就會對號入座了.
寫到這裏, 這個生態大概也了解了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德 的頭像
    小德

    小德Duke的部落格

    小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